展馆: | 上海洛克·外滩源兰心MEM艺术空间,圆明园路185号二楼(由兰心咖啡厅入) |
---|---|
主讲人: | 黄剑波 |
类型: | 讲座 |
语言: | 中文 |
分享
关于讲座
田野调查(或田野工作、实地调查)作为一个学术词汇,首先被博物学家所使用,后被不同学科沿用和发展。对于人类学来说,田野工作尤其重要,已经超出了研究方法甚至方法论的意义,甚至一些人类学家认为田野工作是人类学区别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关键特征。
19世纪早期,主要来自贵族阶层的知识精英不屑于自己去进行田野工作,认为那是一项不文雅和体面的活动。然而到了19世纪末期,英国学界沉浸于维多利亚时代向外扩张的乐观主义氛围中,非常鼓励个人对异文化的实地考察,追求实践目的的经验研究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摇椅上的理论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批评。进入20世纪后,田野工作逐步被确立为人类学研究的基本规范。
本次讲座将人类学田野工作放在西方整个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中来考察,提出对人文世界的关注、强调文化差异性等,是田野工作的选择标准和取向。在这个历史过程的回顾中,我们会探讨这样一些历史问题,并试图与当代处境有所关联。田野调查从开创至今,其对象、形式经过了怎样的变化?田野调查对于人类学的重要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田野调查如何受到历史的影响,又如何影响了历史?现代人类学的田野工作规范是怎样的,它确立的历史又是怎样的?曾经主要研究异邦、乡村、“原始”的人类学田野工作,能否以及如何展开对“我们”、都市、“现代”的考察?
关于讲者
黄剑波,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宗教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期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文化现象有兴趣,尤其关注宗教、信仰、仪式、习俗、象征等。读书教书之外,在不同的社会场景和群体中或长或短地生活和体验,期待在这种他者与自我之间的往来之中达成对他人的了解,以及对自己的认识。著有《文化人类学散论》(2007)、《地方性、历史场景与信仰表达》(2008)、《乡村社区的信仰、政治与生活》(2012)、《地方文化与信仰共同体的生成》(2013)、《人类学理论史》(201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