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对谈

因讲者个人原因,该场活动取消。带来不便深感抱歉。

马华作家黄锦树曾在小说中数度提及“开往中国的慢船”,作为一个理解马来西亚华人身份的比喻。对于马华社群而言,中国是故乡也是遥远的彼方,而那艘将驶未驶,欲至不至的慢船便象徵了华裔身份,在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若即若离的摆盪。诚然,华人移民的历史早在马来西亚成立之前就开始了,在东南亚、美洲,欧洲,乃至非洲都可以找到华人移居当地的痕迹。这些痕迹,有时在同化过程中被刻意隐去,有时在文化习俗中被特意保留,有时更在地缘政治的变化中,逐渐变得敏感,在开往与驶离中国的摆渡中游移、异变与重构。我们大概可以说,所谓“华裔”的历史也是地缘政治变动中关于“中国”的历史。这个中国是文化的、历史的,也是政治的。

这场对谈主要以华裔身份的变化为起点,思考地缘政治的变动如何影响华裔认同。我们将以北美洲与东南亚的华裔身份为主要支点,探究百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华裔身份如何随著中国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华裔社群又如何面对与应对著当前中国发展的变化。在中国崛起的当前,作为华人和华裔意味著什么?他们的身份主张又如何帮助我们思考“中国”这个符号及意义?

关于对谈者

王智明,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校区文学博士。现任台湾中研院欧美所副研究员,清华大学人社系与交通大学社文所合聘副教授,以及《文化研究》学刊主编。曾获得中研院年轻学者著作奖(2014),国科会吴大猷纪念奖(2009)以及美国研究学会(ASA)榊原胖夫国际学者论文奖(2008)。著有专书Transpacific Articulations: Student Migr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Asian Americ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3);编有Precarious Belongings: Affect and Nationalism(与吴佩松合编,Rowman and Littlefield International出版)、《东亚脉络下的钓鱼台:继承、转化、再前进》(与刘容生和陈光兴合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启蒙,狂飇,反思:保钓运动四十年》(与谢小芩,刘容生合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等。研究领域为亚裔美国文学、文化研究以及学术建制与思想史,目前正在进行关于外文学门学术建制史的研究。

陈韵,2004年毕业于复旦新闻学院,2006年获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哲学硕士。2007-2009年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工作。2010年起担任印中当代艺术与思想交流计划“西天中土”(westheavens.net)的执行人,参与组织百余场讲座、放映、论坛、展览、工作坊等活动,并组织编辑和出版二十余种书籍。2014年以“定海桥:对历史的艺术实践”获首届青年策展人计划一等奖,并策划同名展览(2014年10月-2015年3月)。2015年发起位于上海杨浦工人和移民社区聚居地内的定海桥互助社,组织和策划互助社活动一百余场(2015-2018)。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策展组成员,并策划组织“51人”项目(51personae.shanghaibiennale.org)。该项目目前以独立出版等方式继续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