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亚洲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 身在亚洲

【HUGO BOSS ASIA ART 2015】RAM表演 | 身在亚洲:特邀驻场演出 Dance Deco

展馆: 上海外滩美术馆四楼
表演: 黄志豪、李辰川、小珂、许梦莹、子涵
类型:表演
语言:中文

分享

关于表演

Dance Deco通过对舞蹈的修饰性表达研究,开启关于个人身体与身份的探讨。中国舞蹈教育和舞蹈文化的影响深入舞者的当下身体,从民间舞到现代舞,从古典舞到当代舞,舞动不仅仅是身体美学的传递,更映射出社会形态发展的轨迹与脉络。在上海外滩美术馆,演员们将个人身体的舞蹈记忆通过散点式的结构方法拼贴、重组并解构,逐一剥离出个人身体的所属性。整个驻地创作也将和艺术家莫萨的作品结合到一起。DECO在艺术领域中,不只表示装饰或修饰,更多也更确切地说,它用于表示古典元素与精神在现代艺术里的应用。Dance Deco旨在运用舞蹈中的传统元素调制一出不仅仅是“舞蹈”的身体反思。在当代剧场的艺术范畴,亚洲激烈并持续地讨论、寻找着所谓“亚洲身体”的属性,而在中国这种讨论一直混混沌沌。此次小珂×子涵于外滩美术馆的驻场创作,再次尝试打开新生代对“亚洲身体”的反思与研究。

关于艺术家

小珂与子涵的合作,将创作的触脚延伸到摄影,影像,现场行为及装置中。他们关注个人身体,探索在中国公众语境下的表达极限。艺术家将艺术观念还原于生活当中,完成观念本身“从生活中来,消逝在生活中”的生命过程。

小珂,表演艺术家。

以独立艺术家的身份开拓发展肢体艺术及更贴近中国现实生活的当代剧场作品,艺术形式不局限于剧场,更显多样。其作品曾受邀在世界各地多次上演,并一举夺得2006年瑞士国际戏剧艺术节最高奖ZKB Award。

周子涵,表演者、视觉和声音艺术家。
以综合视觉及剧场现场音乐为稳定创作方向前进,作品类型涉及摄影、影像、当代剧场及声音创作。参与合作的当代剧场作品曾巡演于世界多个重要剧场和艺术节。

关于策划者

张渊,剧场制作人,同时从事当代文化艺术的写作与翻译。2009年从传统戏剧领域转入当代剧场的思考,与国内独立艺术家与团体展开跨领域的合作。近年来致力于策划与推进当代剧场的跨文化对话,试图在不同语境下催生新的话题。翻译剧本有萨谬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终局》(Endgame)、大卫•哈罗伊(David Harrower)的《黑鸟》(Black Bird)等。

身在亚洲——当代剧场中的身体呈现

由上海外滩美术馆、张渊联合策划

当代剧场是一个不断在更新中的概念,有別于传统戏剧的舞台形式,它着重探索表演艺术与现实之间的一切可能,从形式多样到范式转换,直面当下社会现象。身体的创作是当代剧场的一个重要特点,以最为原始的方式,甩开语言叙事的障碍与可能的虚假。我们试图通过“身体”走进亚洲,以最为本质的身体感受切入亚洲各国文化之间的脉络。长期以来,亚洲各国的文化艺术以西方美学为镜审视自我,疏于彼此之间的观照;中国大陆亦是如此,虽身处亚洲,对于周遭世界却所知甚少。

选择中国大陆与亚洲最为前沿的当代剧场艺术家或团体,他们将展开别开生面的碰撞与对话。“直面社会”与“文化间隙”两个基本议题,以不同的面向深入探讨亚洲这个曾被西方建构出来的世界,让我们以亚洲为镜,重新思考中国大陆近些年遇到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直面社会
这个框架下的讨论不止于社会问题。身体与社会环境互文,从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的多元表达,每个人“渺小”的身体折射着当下社会的气象。当代剧场中的身体不“表演”,源于本能的表达意志而不同于线性的逻辑思维,直面社会于是得以可能。中国与亚洲的社会形态即存在同构,又由于发展以及文化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面向。剧场不仅是一面镜子,更是一种信号。

文化间隙
在西方的审视下,亚洲文化一直处于一个被动而又“次等”的他者地位。东西之间的这种文化等差长期以来从未得到有效地弥合,亚洲在等待的同时又忽略了彼此之间的观照。 亚洲是一个被西方划定出的概念,各国之间的文化表面上相似,细看则相异而糅杂,如今的我们熟悉而又陌生。身体是文化,剧场中的身体在文化身份的构建与突破上如何应对?是否可以摆脱文化交流在政治与商业的日益夹裹下呈现“表面化”与“正确化”的态势?不是简单地求同存异,而是在各自文化的间隙中寻觅或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